
黃委寧蒙水文水資源局頭道拐水文站職工正在開展冰期流量測驗 本報通訊員 張猛 攝
黃河防凌,每年都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一場特殊的戰斗。
“開河期是凌汛風險暴發期,也是防凌關鍵期,做好防凌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強調。
記者采訪了解到,隨著黃河內蒙古河段開河,各級防凌責任單位、責任人員已全面進入防凌關鍵期工作狀態,從凌情監測預報到水利工程調度,從堤防巡查到搶險準備,各項責任清晰、層層壓實,各個環節緊密銜接、協同推進,以扎硬寨、打硬仗的決心和行動迎戰防凌關鍵期。
“天空地水工”齊上陣
在黃河緯度最高的水文站——三湖河口水文站,無人機按照設定的航線和時間自動采集河道冰凌照片、視頻、熱紅外影像,并實時傳回至無人機應用管理系統。
“三湖河口布設的無人機自動基站,實現無人機對凌情要素自動化監測。”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副局長王龍說,“開河期,我們發揮好無人機自動基站功能,每日跟蹤凌情發展變化,實現高頻次河道冰凌影像信息采集,并與水文監測成果形成互饋驗證,極大提高了凌情監測的可靠性與穩定性。”
“要加強加密凌情監測預報,運用‘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滾動分析,動態掌握天氣、水情、冰情、河情、工情,根據水文、氣象、熱力、水力等要素,綜合考慮冰凌結構分布和厚度密度流速等物理參數,完善冰凌預報、冰凌洪水演進等模型,精準分析計算河道槽蓄水增量,精準預報開河模式、開河時機、開河位置及凌峰流量。”李國英部長對開河期凌汛預報提出具體要求。
凌汛預報是防凌工作的參謀,旨在超前、精準預測凌情發展的趨勢,為防凌指揮調度提供重要依據。迎戰關鍵期,測凌不容松懈。
內蒙古河段各主要水文站點實行24段次報汛,每5天測量1次冰厚,開河關鍵期1~2天施測1次流量;安排巡測組開展河段沿線巡測,應用內蒙古河段29處水位視頻監測設備和衛星遙感開展全河段冰情巡測;漫灘、堤防偎水和清溝等專題監測頻次提高至每周2~3次……
黃委寧蒙水文水資源局冰情巡測隊隊長王亞飛已“追凌”17年,他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通過視頻水位計App(應用程序)遠程查看河段冰凌和水位變化情況。
“一會兒還要到冰上走走,河快開到三盛公了,往后就是開河關鍵期了,容易出現冰壩,偎水的堤防也要仔細檢查。”王亞飛說。
自黃河進入凌汛期,冰情巡測隊巡測超70天,巡測里程超1.9萬公里,相當于從黃河源到入海口跑了3趟多。
2月21日,水利部信息中心啟動24小時不間斷值班制度,加密凌情信息跟蹤,滾動開展預測預報。
“水利一號衛星傳回2米空間分辨率的遙感影像,我們開展遙感影像處理和河道清溝、漫灘、堤防偎水情況等凌情要素遙感解譯工作,進行對比分析。”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錢峰說,“水利一號衛星在監測凌情發展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想看哪看哪,影像可以隨時提取。”
在水利部水文情報預報中心,水情二處處長侯愛中打開防汛抗旱“四預”(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系統,水位、流量、冰厚、氣溫、水溫、流凌密度、槽蓄增量等凌情監測數據一目了然。
“凌汛預報的特殊在兩相流,目前的預報方法還是運用統計分析模型,根據熱力、動力和河道條件等因素開展相似分析,確定開河、冰凌洪峰等影響因素指標,進行預報。”侯愛中介紹,“今年開河模式預計是文開河,內蒙古河段預計3月下旬初全線開通。”
堅持預字當先、防線外推,“天空地水工”齊上陣,為打好黃河防凌硬仗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發揮水利工程關鍵作用
黃河干流防凌工程體系包括水庫、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應急分凌區等。做好防凌工作,必須堅持流域一盤棋,加強流域骨干水利工程統一調度、科學調度、精準調度。
黃委防御局副局長張樂天表示,近些年隨著水庫聯合調控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防洪工程和應急分凌區建設的力度加大,黃河凌情得到了顯著緩解,沒有再發生過凌汛決口情況,凌汛造成損失明顯減少。
“我們在凌汛前制定印發了《2024—2025年度黃河防凌調度方案》。當下根據開河期凌情發展,逐日會商研究開河預報、水庫優化調度方案、應急分凌方案等。”張樂天說。按照“上控、中分、下排”的調度原則,一道道精準的調令傳至骨干水利工程管理單位,防凌調度正有序進行,為槽蓄水增量平穩釋放創造有利條件。
劉家峽水庫逐步縮減出庫流量,自2月25日起日均出庫流量按小川站380立方米每秒控制,臨近開河關鍵階段時將進一步壓減,攔蓄上游來水,減小凌汛演進后續水動力。
海勃灣水利樞紐在保障下游河道防凌安全的前提下,已于2月24日將水庫水位降至1073.5米,及時騰出防凌庫容,做好開河期應對突發凌情的應急攔蓄準備。
萬家寨水庫水位已于2月20日0時降至970米以下,避免頂托上游來水,龍口水庫持續保持平穩控泄,全力確保內蒙古河段冰凌順利下泄和北干流河段平穩開河。
應急分凌區是預防和減輕凌汛災害威脅、保障平穩開河的重要支撐。張樂天說,在開河至三盛公水利樞紐時,黃委將進一步強化風險研判,做好統一調度,適時啟用內蒙古應急分凌區分凌,消減開河凌峰,降低防凌風險。
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處長司環宇說,已督促應急分洪區管理單位做好啟用準備,進一步細化完善分凌方案,確保必要時能夠及時安全分凌。
河套灌區及烏梁素海、烏蘭布和分洪區是當前發揮著顯著作用的兩個較大的應急防凌分洪區,均地處巴彥淖爾市境內。巴彥淖爾市水利局在2024年11月下旬灌區秋澆結束后,便提前排空各級分凌引水渠道內積水,最大限度減少渠道內的結冰量,在開河前開展分凌渠道除冰作業。
2月25日,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管理中心在北總干渠進水閘前進行人工和機械破冰、無人機勘測、氣墊船保障、備用發電組啟動等科目實戰演練,保證北總干渠隨時可進行應急分洪。
張樂天介紹,黃委運用數字孿生建設成果,模擬預演水庫、河道、應急分凌區蓄泄情況,指導相關地方和單位提前做好跨河浮橋拆除、灘區人員遷安、冰壩爆破等預案,落實相關實施路徑和作業方案,細化最不利情況下的應急預案,最大程度保障沿河群眾安全。
責任到段到崗到人
黃河凌汛突發性強,防守搶護難度極大。確保安全無虞,離不開環環相扣、逐級壓實的責任鏈,需要未雨綢繆、縝密周全的各項準備。
水利部和黃委統籌考慮內蒙古河段歷史凌災、畸形河勢、橋梁密集和卡口河段等因素,結合衛星遙感成果,研判開河期重點防守河段,指導督促有關地方逐段落實責任到人,預備搶險人員,儲備搶險料物、機械,預籌冰凌爆破措施,確保工程安全。
沿黃相關地方全面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凌責任制,細化實化防凌應急預案,按照任務分工密切協作配合,加強上下游、左右岸聯防,形成防凌減災的整體合力。
巴彥淖爾市在水位較高的堤段、重點險工段、穿堤涵洞和攔黃閘等部位設置責任牌、警示牌,重點部位專人24小時值守,全面排查清理河道內的阻水障礙物,確保行凌暢通;鄂爾多斯市在流凌前全面排查風險,拆除5座浮橋、封堵163個穿堤涵洞(閘),落實搶險人員2452人,投入535萬元建成2個市級防凌防汛物資儲備庫,利用物資云倉實現信息化調撥;包頭市逐級簽訂防凌責任書,明確重點河段、險工險段及涉河設施的監管責任人,沿黃各旗區已組建以水利專家為主的搶險技術支撐隊伍,隨時準備按需調遣……
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組織開展了模擬泄洪閘故障、壩前壅冰、閘門凍結、機械破冰等情景防凌專項應急演練。黃河萬家寨水利樞紐有限公司依托數字孿生建設成果,為精準調度提供數據支撐,并再次全面檢查防凌相關設備設施,確保關鍵時刻正常啟用。
截至2月27日10時,黃河干流剩余封凍長度609.1公里,其中上游內蒙古河段開河上首位于三盛公樞紐閘上12公里處,仍封河572公里。
開河關鍵期的考驗仍在繼續,水利部、黃委、沿黃相關地方黨委政府、各級地方水利部門正錨定“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確保黃河堤防不決口”的目標,毫不松懈地抓好黃河防凌各項工作,全力確保黃河安瀾。
來源:中國水利報
作者:黃一為 楊文杰